close

螢幕快照 2015-05-13 上午12.16.23  

 

今天收到消息要把台北聲音地景​專頁(我習慣稱它「北聲景」)交還給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了。

當初接下這個任務覺得還蠻有意思的,以往自己工作上接觸的聲音都是有關獨立樂團的部分,即使是海洋音樂祭的文稿工作也是以很大眾的角度來看樂團,終究脫離不了音樂。「台北聲音地景」算是自己首次跳脫樂音的範疇,改從城市的各面向回頭來觀察我們身邊的各種聲音。

身為新竹人,我在北聲景專頁中,引用了國內聲景專家王俊秀老師在1998年研究新竹聲景時所採用的四大分類:
1. 歷史音:已經消失的聲音,例如艋岬「番薯市街(現 貴陽街)」已消失的蕃薯攤叫賣聲。
2. 文化音:民間歌謠與詩詞頌詠。
3. 社會音:發生在生活周遭的聲音,例如巷弄的人車往來聲、公園孩童嬉鬧的聲音。
4. 自然音:蟲鳴鳥叫風雨打雷等自然聲響。

以此四類作為歸納,再依分類補充我自己搜尋到的少部分案例以及市民分享,雖然經營的時間不長,但上面分享的都是我自己覺得很有意思的案例,所以大家一定要前往點讚爬文捧場一下呀!(吶喊)

而關於蘋果日報今天所報導的松山文創園區​首頁烏克麗麗版捷運警鈴影片,其實只是從Idea Taipei 創意工作營​學員們所提出的眾多提案中,被挑出在3月底北聲景記者會上呈現的示範作品,最後落實的方式還是要看市府的規劃,真的不是最後定案。但如果大家喜歡的話,也請記得支持市府將提案繼續好好發揮喔!

接下來專頁將交回市府手上繼續運作,期待後續的發展。而身為四個月來的專頁編輯,我個人認為既然是「台北聲音地景」,或許應該用更貼近台北各站地方特色的方式來呈現聲響,台北有這麼豐富的人物與自然資源,只要政府有心多付出一點力,一定能做出令人驚艷的成果。

僅分享當初接下工作時的發文,並期待後續發展。再見了~台北聲音地景專頁!(淚)

arrow
arrow

    TroyZh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