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11F 頂樓加蓋談心雅座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螢幕快照 2015-05-13 上午12.16.23  

 

今天收到消息要把台北聲音地景​專頁(我習慣稱它「北聲景」)交還給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了。

當初接下這個任務覺得還蠻有意思的,以往自己工作上接觸的聲音都是有關獨立樂團的部分,即使是海洋音樂祭的文稿工作也是以很大眾的角度來看樂團,終究脫離不了音樂。「台北聲音地景」算是自己首次跳脫樂音的範疇,改從城市的各面向回頭來觀察我們身邊的各種聲音。

身為新竹人,我在北聲景專頁中,引用了國內聲景專家王俊秀老師在1998年研究新竹聲景時所採用的四大分類:
1. 歷史音:已經消失的聲音,例如艋岬「番薯市街(現 貴陽街)」已消失的蕃薯攤叫賣聲。
2. 文化音:民間歌謠與詩詞頌詠。
3. 社會音:發生在生活周遭的聲音,例如巷弄的人車往來聲、公園孩童嬉鬧的聲音。
4. 自然音:蟲鳴鳥叫風雨打雷等自然聲響。

以此四類作為歸納,再依分類補充我自己搜尋到的少部分案例以及市民分享,雖然經營的時間不長,但上面分享的都是我自己覺得很有意思的案例,所以大家一定要前往點讚爬文捧場一下呀!(吶喊)

文章標籤

TroyZh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你而言,怎樣的聲音印象,最能代表「生活」兩字呢?

這兩天在台北聲音地景​整理了一篇來自年貨大街的叫賣聲景,讓我回想起以前東奔西跑擺攤販售《挺音樂誌》的時光。

我印象中最辛苦的經驗,是我們到墾丁音樂季擺攤的那次。那時三號刊剛推出。完全沒有經驗的三個夥伴,帶著四本雜誌與少量的T恤從台北南下墾丁擺攤叫賣。那天為了推廣刊物,我們選擇試刊號零號刊作為活動合作的現場禮物,現場只保留1~3號刊販售而已。桌上放著三疊搖滾刊物與兩疊T恤,帳篷只有簡單的手繪點綴,外頭還下著雨,地上有點泥濘,現場的人們都在喝酒聽著流行音樂與電音,我們左右的攤商都放棄撤守,只剩一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我們撐完全場活動;這是挺雜誌團隊的第一次戶外擺攤。

只有三本雜誌加上兩款T恤真的是很難忘的擺攤經驗,有點像你好不容易開了間滷味攤結果只賣王子麵、雞皮與四季豆一樣的乾。我人生第一次了解只賣三本雜誌的攤位是多麽具有「挑戰性」,第一次了解原來又包膜又封箱的雜誌經過長途載運與超小毛毛雨還是會造成巨大損耗,第一次感受到路邊攤商晚上十一點默默收起沒賣出的商品的悲慘心情,更是第一次體會到商品遞出去後被丟垃圾桶的心痛感覺。

很多在書本上看到的小警告,在霎那間都變得好像天罰一般的嚴重!(慘笑)

我們真的不聰明,但「人笨沒關係,至少也要笨給自己喜歡的!(大笑)」有了這次悲慘壯烈的經驗以後,我們在海洋音樂季的攤位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2010年海洋音樂季遇上連續三天的大晴天,我們帶著好幾箱啤酒與七本雜誌,三款「挺xPONY」聯名T恤、兩款自製挺T以及一大堆海灘拖鞋,一把B.C.Rich電吉他、音箱、麥克風與擴音器,還有少女殺手招財貓趙肥胖前往攻佔貢寮海祭!

那天我們的攤位就位在小舞台的正前方,一大早大家開車的開車騎車的騎車,時間一到就定位後我們馬上開始進行「帳篷裝潢」,掛上事先印好的超大「挺」字,擺出搖滾音樂季就該要有的電吉他,一字排開的亮眼商品還有超應景的夾腳拖鞋,讓整個攤位變得像慶典一樣顯眼,再加上大聲公與別人沒有的麥克風,讓叫賣都省力許多,連當時的台北縣觀光局長都跑來跟我們合影留念!(而且聽說我們是海祭有史以來第一個販售啤酒的現場攤位...?)

我們在海祭擺攤三天,其中有一天我還睡在現場。大家躺在微冷的貢寮海邊看著星空,清晨四點半睜眼等待日出,在陽光升起的霎那,我們充滿能量,準被好再大幹一場!直到活動最後一刻,我們一邊講笑話一邊喝啤酒彈吉他一邊歡送民眾離開,甚至撤攤前還送一隻愛亂跑的黃金獵犬(還是拉布拉多?)回家!這次的擺攤經驗也讓我永生難忘。

文章標籤

TroyZh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螢幕快照 2015-02-03 上午12.30.39    

關於「台北聲音地景」:先聲明,本文不代表任何單位發言,只代表我自己,內容沒有任何預告,純粹以音樂愛好者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點小心得!

首先,關於「聲音地景」,其實早在去年12/26新市府嗡嗡嗡第一天就見報了。雖然一開始聽到「捷運聲景」,甚至「捷運要放音樂」這件事情腦海中也是滿滿的問號,畢竟音樂的喜好非常主觀,單就這點來想就覺得執行面太過困難,但後來接手工作以後發現...其實也沒那麼糟糕嘛!(笑)

事實上,目前所謂的「捷運聲景」,並不局限於音樂,或者說,「聲景/音景」原本就不只是音樂這麼狹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謂「聲景」,大致包含「文化音、社會音、歷史音、自然音」,音樂充其量只是「文化音」的一種而已。聲音地景主要描述聽覺的印象——更像是「沒有畫面的風景」;也因此,「台北聲音地景」這個主題,才會圍繞在台北各角落令人充滿記憶的「聲音印象」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然聲音不局限於音樂,造成音樂與聲響的方式,亦不局限於單純的廣播系統,有可能是透過機制在場域中主動、被動播放,也有可能是透過能發出樂音的藝術裝置,藉由聲響去讓兩地民眾另類心電感應,或是將台北的地方聲音印象融入現有的聲響來加以改進(例如東京或高雄的列車樂音)。市民與台北能發揮的創意有多大,這個計畫就有可能多大,當然,這種無法預知的刺激感也讓這個計畫充滿更大的想像。

而我之所以無法明確的說出這個計畫的執行方式,是因為最終台北聲音地景的真正執行方式,將先交付「idea Taipei台北創意學院」的市民參與課程來做討論,方能推出提案。目前課程應該已經準備要開始招募市民參與了,推薦給很有想法的朋友們,請大家一定要來參加,搖滾客要用行動來改變世界嘛!(隨時有可能開始招生,時間請鎖定台北聲景的專頁囉!)

最後感謝大家的熱情支持與點讚,台北聲音地景的專頁才剛發表沒幾天就破千人了。雖然自己的任務只是協助市府進行初期臉書運作,之後這孩子大了可能就再度收歸國有了(泣),但這應該是繼《挺音樂誌》後最讓我戰鬥力滿滿的專頁之一了。總而言之,趕快加入「台北聲音地景」的專頁,並且把你心目中台北市最美好的聲景分享出來吧!

文章標籤

TroyZh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最近引起大家熱烈討論的「謝金燕與董事長」爭議。我以為,創新不一定是好的,但對於一個產業,特別是講究創造與創意的音樂圈,沒人嘗試創新肯定是非常不好的!(蓋章) 

 

既然是「創作」,本身原本就沒有所謂對錯之分,這不行那不行,就好像不知道有CM7的人在鐵口直斷「左手C和弦,右手主弦律就不能壓B」一樣僵化。如果單就「比較多人喜歡就是對的」這樣的方式去思考創作就會更加狹隘。所以我們不對創作提「對錯」,因為「『對』的答案只有一種,『錯』的答案卻有無數種!」若是什麼都要依著一種「對」的方式,那就永遠都不會有創新的作品,也體驗不到創作的樂趣了!

 

拿萬年經典老片《魯冰花》來舉例好了。當同學都覺得太陽一定要是黃色的,主角卻一定要塗成「藍色」。此時我們不禁納悶,塗成藍色在政治上應該是正確的,但是,在藝術上就一定也跟著正確了嗎?如果老師強迫古阿明塗回所謂「對的顏色」,那《魯冰花》這部片一定就沒有其發人省思的價值了,因此老師選擇證明「藍色太陽」的創新是可以征服世界的,事實也證明,世界真的被正確的征服了...(?) 

 

《眾神護台灣》就是那真實版的「藍色太陽」。「藍色太陽」的創作有其理由,沒有去問古阿明你肯定就不懂(我還是不解釋,不知道的自己去看片!);同樣的,董事長樂團的作品之為何如此創作?又有多少人聽過後去嘗試搜尋、了解董事長樂團呢?就這樣斷定作品的價值,未免太武斷也太可惜了。 

 

話說回來,既然這麼多「研究獨立音樂多年」的人參與舌戰,那一定就知道近年臺灣獨立音樂有許多樂團把傳統樂器拉進音樂中,大家嘗試將傳統樂器的運用範疇現代化,結合當代音樂去創作新風格,董事長就是其中指標性的樂團之一。 

文章標籤

TroyZh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